为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探寻传统技艺魅力,提高群众对非遗的认识,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在第1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由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榆阳区人民政府主办,榆阳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榆阳区文化旅游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榆阳区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夫子庙步行街文化广场隆重举办。
榆阳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局长杜飞介绍,本次活动邀请到全国55个非遗项目,200多位非遗传承人,利用三天时间,通过静态展览、活态技艺展演、行走中的非遗、长城文化遗址保护展、非遗之旅、文化创意产品展销、非遗美食等,为大家提供全方位的展览展演,同时还安排有非遗小课堂、老街四合院非遗美食传习、非遗展示常态展演等互动项目。
错落有致的非遗展区看得人眼花缭乱,榆林小曲、腰鼓、陕北说书、清涧道情、剪纸、靖边跑驴、府谷二人台等榆林当地著名非遗节目的表演赏心悦目;变脸、舞狮、皮影、杂技等从外地邀约而来的非遗表演精彩绝伦。棉絮画展示区引来了许多游客和本地市民驻足欣赏。
据棉絮画第四代传人李海红介绍,棉絮画以棉絮为原料,以棉布为胎体的艺术画作。制作时首先是创作图案,在纸上绘制出线稿,并且把画稿剪成背板;第二是把棉花染成各种颜色,形成深浅不同的多谱色彩;第三是造型,将运用铺、抽、拉、扭、扯、撕、捻等手法形成的着色薄棉絮,一絮絮、一层层地粘贴在背板上,按设计定型在胎布上;第四是勾出轮廓线和背景;第五将作品装入镜框。棉絮画将点染笔墨情趣的棉絮升华为具有立体感的艺术画作,创作出人物造像、花鸟、山水等作品。
棉絮画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被称为“东方立体国画”,从明朝初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棉絮画”在第一代传承人是清代晚期的陈振海、第二代传承人陈步澜、第三代传承人李福堂、历代先贤呕心沥血、执着追求、不断创新,如今以丰富的姿态盛献给人们,从视觉、收藏、品味、价值等各领域有现代化的艺术提升。
“榆林小曲、腰鼓、陕北说书、清涧道情、剪纸、靖边跑驴,这些地方非遗我们经常接触,但变脸、舞狮、皮影、杂技等很少看到。棉絮画以前都没听说过,更不要说看到了,今可真是开眼见了”榆林市民张正军笑呵呵的说。
据悉,近年来,榆阳区始终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编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编,不断营造非遗保护工作浓厚氛围。目前,全区共有11类256项非物质文化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是榆阳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是这方土地永不过时的名片。